
聲音是發(fā)聲體以聲波的形式所進行的能量傳播。一般來說,聲音傳播的距離大或是速度慢,能量消耗就大,倘若聲波的能量全部消耗在傳播途中或是聲波改變方向,人的耳朵就聽不到聲音了。而聲音傳播的速度與彈性介質(zhì)的種類和狀況關(guān)系極大,通常說的聲速每秒340米,其傳播介質(zhì)是15℃的標準空氣。事實上,我們身邊的空氣是不可能“標準”的,它的狀況與各種氣象要素的組合(也就是天氣的狀況)密不可分。
研究表明,聲音的傳播速度與溫度是成正比的,在近地層中,當氣溫隨高度增加而降低時,聲音的傳播速度隨高度增加而減小,聲音的射線就會向上彎曲(俗稱“聲音起飛了”);反之,當氣溫隨高度增加而升高,聲音的傳播速度就會隨高度增加而增加,聲波射線呈向下彎曲狀,給人的聽覺就是“聲音在下沉”。
在陰雨天氣的白天,空氣溫度相對較低,越靠近地面,空氣溫度越高,聲音的射線向空中彎曲,因而地面上的人就不容易聽到遠處的聲音。在天氣晴朗時的傍晚,太陽落山以后,地面熱量開始向空中輻射,使得在一定范圍內(nèi),空氣溫度隨著高度增高而上升,聲音射線向下方彎曲,聲能多半沿地面?zhèn)鞑,能量損失小,人耳便容易聽到聲音,我國民間總結(jié)出的“火車叫得響,天氣準是好”,便和這一規(guī)律不謀而合;鶎託庀蠊ぷ髡哌把夏日傍晚的雷聲大小,作為天氣預(yù)報的輔助指標。
夏秋季節(jié)的中午,下墊面受熱升溫,裸地較高溫度可達60℃以上,水泥、柏油路面的溫度更高,相比之下,空氣溫度就顯得較低(氣溫一般是不會超過40℃的)。所以在夏季的中午,四周環(huán)境顯得非常靜謐,是午休的好時機。而到了消暑納涼的夜晚,地面早已冷卻,空氣溫度降幅較小,聲波向下彎射,所以四周聲音聽得較清晰,尤其在地面多為泥土的鄉(xiāng)村,傳聲效果更為明朗。
物理學(xué)家們發(fā)現(xiàn):地面上方不同高度處的空氣溫度是不同的,聲波在空氣里面向前傳播的過程中有一種“怪癖”—— 向溫度低的空氣層方向偏折,人們將這一特點概括為“喜冷怕熱”。
夏日白晝,地面升溫快,附近的空氣溫度高,離地面越高空氣溫度越低,地面上聲源發(fā)出的聲波的傳播方向是向上彎曲的,在地面附近能接收到聲波的范圍較小,而接收不到聲波的范圍較大,加上白天各種活動的嘈雜聲大,所以白天在地面上聽不清遠處的聲響。在白天,越往高處,能接收到聲波的范圍越大,靜區(qū)越小,所以,如果在十幾層高的樓上打開窗戶,就能聽到遠處各種交通工具傳來的聲響。
冬日深夜,地面降溫快,地面附近空氣溫度低,離地面高處空氣溫度高,聲源發(fā)出的聲波的傳播方向是向下彎曲的,聲波的能量集中在地面附近,地面附近很大范圍內(nèi)能接收到聲波,加上夜深人靜,在地面附近能聽到較遠處的聲響。在農(nóng)村,深夜的犬吠聲能傳得很遠就是這個道理。
如果在假日里你來到某旅游景點,那里的地形變化比較復(fù)雜,當你傍晚散步時,聽到遠處的音樂聲時有時無,若隱若現(xiàn),會感到奇怪嗎?我們不妨用聲波在空氣里傳播時“喜冷怕熱”的特點來進行分析:由于地形變化比較復(fù)雜,那里地面附近的氣溫變化也比較復(fù)雜,這兒的溫度高,哪兒的溫度低,當聲音經(jīng)過時,一會兒向上彎,一會兒向下折,所以就出現(xiàn)了以上我們感覺到的情況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