銀圈版:銀 圈版與普通版較大的區(qū)別就在于光碟的內圈制作不同,銀圈版CD的內圈(有些CD連同盤身)都是銀色,而普通CD的內圈則是由透明塑膠材料制成,因而又叫做 “膠圈版”。另外香港大部分歌手在1991年之前所推出的大碟在第一版印制上幾乎都發(fā)行過銀圈版CD,之后才是普通CD、再版CD,所以又稱之為“首批銀 圈版”,生產數(shù)量不多、升值速度極快。因為1992年之后就沒有繼續(xù)生產過銀圈版CD!
日本見本盤:日 本“見本盤”是一種超級難尋到并且世上十分罕見的宣傳及試聽用唱片,日文“見本盤”翻譯成中文即是“非賣品”的意思。其收藏價值遠遠大于正式發(fā)行的專輯! 通常這種版本的CD封底以及光碟內圈都印有或貼有“見本盤、見本品、Sample Loaned”等字樣,使其與正式發(fā)行版CD區(qū)分開。
白版碟(非賣品宣傳唱片):白 版碟是指一些專門派發(fā)給電臺DJ及樂評人先聽為快的宣傳用唱片,所以新曲才得已公開播放及宣傳,一般白版碟會早于大碟推出日派上各個媒體進行宣傳,『白 版』的意思是指光碟顏色及封套大多數(shù)是白色因而得名。早期白版碟多數(shù)是十二吋黑膠唱片或較早的盒帶(又稱白版帶)而后期黑膠唱片在香港淡出取而代之便是白 版CD唱片,值得一提的是白版碟的封套或碟面會印上“宣傳用、非賣品、Not For Sale”等字眼以防不法炒賣。但由于白版碟產量低(原因只作宣傳用),封套有別于正式發(fā)行大碟,或者有不發(fā)行的特別混音版歌曲而具收藏價值。
日本東芝版:CD內圈或表面印有“TO”字樣,如亞洲歌手(包括港臺等地藝人)所發(fā)行的唱片出現(xiàn)此版本CD,為超級罕見品,收藏價值極高,市場價格不扉!
日本三菱版:CD內圈或表面印有“MT”字樣,如亞洲歌手(包括港臺等地藝人)所發(fā)行的唱片出現(xiàn)此版本CD,為超級罕見品,收藏價值極高,市場價格不扉!
日本索尼版:CD內圈或表面印有“SONY”字樣,如亞洲歌手(包括港臺等地藝人)所發(fā)行的唱片出現(xiàn)此版本CD,為超級罕見品,收藏價值極高,市場價格不扉!
日本三洋版:CD內圈或表面印有“SANYO”字樣,如亞洲歌手(包括港臺等地藝人)所發(fā)行的唱片出現(xiàn)此版本CD,為超級罕見品,收藏價值極高,市場價格不扉!
壓碟說
日壓版(日本版):即 在日本壓制的碟片。目前國內在日本壓制的多是24K金碟,引進版主要有金典音像和美卡音像分別發(fā)行的《華納超極品音色系列》,都經天龍公司處理并壓碟,底 碼:IFPI 39XX,經天龍?zhí)幚淼漠a品音色非常柔和耐聽,聽起來非常舒服,但清晰度似不如港版。目前美卡發(fā)行的多已再版,雖碟面還印有英文的“日本制造”字樣,但已 是國內壓碟了。引進版日本版的還有美卡發(fā)行《蔡琴老歌》、《蔡琴經典》(1、2)等,國內版日本壓碟的有美卡音像發(fā)行的《三峽》、《桂林》等發(fā)燒盤。日本 的CD音質極佳,但遇特價不易,一旦遇上,不能錯過。
港壓版:即 在香港壓制的碟片。1998年前期以前金典(彩翎、金旋律)音像和美卡音像發(fā)行的CD都在香港壓碟,國內其他廠家(如廣州新時代、太平洋影音、江蘇音像 等)也有在香港壓碟的,1998年后期以后國內產品都在境內壓碟。1997年前期以前的港壓版CD多是普通版,雖然個別有1996年出版是銀圈版的但數(shù)量 絕少,1997中期以后到1998年前期的產品都是銀圈版。港壓版碟面多采用柯式印刷,印制精良,音質頗佳,底碼:IFPI 09XX。
臺壓版:即 在臺灣壓制的碟片。國內早年敦煌唱片多在臺灣壓碟,且多為金碟,此外廣州中唱、江蘇中唱、美卡音像也曾在臺灣壓片。臺灣的音色較為透徹,部分產品碟面印制 尚極,總之制作精巧。臺壓版的底碼:IFPI X¥XX(其中¥為A—Z的字母),如:IFPI 2I02、IFPI 1H01等等。
境內壓碟
深圳深飛:首 版多是銀芯(個別的不是),音質極佳,但也并非張張都好,有些音質很一般(可能是母版問題)。再版有銀芯和普通版兩種,前者好些但封面封底印制較粗糙,遠 不如首版。普通版的有些音質不佳,個別的還有失真現(xiàn)象。深飛產品主要是出版時間較早,目前市面所見數(shù)量不多,物以稀為貴,故價格已遠離價值。該廠產品早年 無底碼,1994年后期以后底碼:IFPI L1XX。
上海聯(lián)合光盤廠:上 海中唱多在此壓碟,此外早年上海音像公司也基本在此壓碟,上海聲像部分產品在此制造,底碼:IFPI Y1XX,上海聯(lián)合光盤廠的產品,在國內來說質量優(yōu)異,音質極佳,但碟面制作一般(個別再版碟面印制極為粗糙,比盜版還差),英文引進版歌詞有缺行少字現(xiàn) 象,有待進一步提高質量。
北京文錄:擁有世界上較先進的設備,早年多以制造VCD為主,其中以迪士尼動畫片制作尤佳,近年來也開始部分CD印制,先后為金典音像、美卡音像、北京京文等印制過很多CD(首版再版均有),底碼:IFPI J2XX,此家產品的音質很好,在國內堪稱一流,值得購買。
上海金像光盤廠:近年上海聲像的低價首版、上海音像公司部分再版及上海星漢、上海世創(chuàng)等部分CD在此壓制,底碼:IFPI I20X,與上海聯(lián)合光盤廠相比,技術還略顯粗糙,個別產品還存在質量問題,不過總的來說質量還不錯,可以推薦購買。
杭州大自然:浙 江文藝、浙江音像產品均在此印制,此外還見過上海聲像及其他廠家在此壓碟的,底碼:IFPI E10X,此家產品質量差別較大,好的音質極佳,不好的音質一般(歌曲結束部分有雜音,處理不到位),個別的還有歌曲中部有走音現(xiàn)象,其產品絕大多數(shù)還可 以,建議到正規(guī)書店購買,一但遇上不佳,也好及時退換.
大廠回族自治縣彩虹光盤廠:金典音像多在此壓片,底碼:IFPI J4XX,此家廠家音質也是好壞不一,好的音質很好,不佳者《錄音極差,似已失真,但價格便宜,建議到正規(guī)書店購買,一但遇上不佳,也好及時退換。
TCL光盤廠:2002年后的美卡音像多在此壓碟,底碼:IFPI CA30X,此家產品部分低價CD音質不佳,曲子高尖,人聲跟上不去,以同盜版接近,目前該廠產品價格便宜,也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,建議到正規(guī)書店購買,一但遇上質量不佳者,也好及時退換。
唱片格式說
普通CD:普通CD唱片的采樣頻率為44.1kHz,16比特量化?梢赃_到20~20kHz的頻響和90DB的動態(tài)范圍以及不低于90DB的信噪比。普通激光唱片的 頻率響應非常平坦,底噪聲很小,動態(tài)范圍相當大。在模擬錄音的時代,動態(tài)范圍達到80DB已屬不易,但數(shù)字錄音可以輕輕松松地做到90DB。既然普通CD 唱片的技術指標不錯,為什么后來又推出了很多種格式的CD唱片呢?這主要的因為普通CD唱片的采樣頻率過低,量化的比特數(shù)也不夠高。因此在聆聽老一代的 CD唱片時,總會有聲音粗糙,缺少細節(jié)的甜美的歌唱性等問題。在重播的音場深度、寬度等方面也比較窄、比較緊,整體的空氣感和臨場感不太好。
改良型普通CD:1994 年,美國泰拉克唱片公司推出了采用20比特錄制的CD唱片。在母帶的錄制、編輯過程中,動態(tài)范圍達到了112DB。然后轉換成16比特進行數(shù)字壓片。 1995年,美國泰拉克TELARC唱片公司推出了雙聲道環(huán)繞聲錄音方式的CD唱片。這在錄音史上具有階段性的意義。因為通過雙聲道環(huán)繞聲方式,在普通的 立體聲音響系統(tǒng)中,你可以聽到更深、更寬的音場,能夠體會到一定程度的包圍感了。其實泰拉克唱片公司早在1986年就推出了采用雙聲道環(huán)繞聲技術錄制、出 版了CD唱片。只不過那時的雙聲道環(huán)繞聲錄音技術還處于實驗階段。唱片投放市場后,效果良好。在經過了十年的改進與完善之后,正式推出了雙聲環(huán)繞聲系列 CD唱片。1996年,飛利浦唱片公司推出了采用24比特錄制和模擬母帶24比特重新制作的系列CD唱片,并且采取限量發(fā)行的方式。這批唱片的采樣頻率仍 是44.1kHz,24比特量化。主觀聽感的改進很大。音色甜美、細致,具有豐富的細節(jié)。歌唱性不錯,可聽性很強。以上的CD、20比特CD、雙聲道環(huán)繞 聲CD、24比特CD都屬于普通CD的范疇。HDCD雖然采用了專用的編解碼技術,但較終還是落在了普通CD的技術范疇之中。在播放中,均與普通CD機良 好地兼容。從以上的CD技術發(fā)展來看,不論是提高錄音時的采樣頻率還是提高量化的比特數(shù),都能夠獲得比較豐富的信息。較后落實到16比特普通CD唱片上, 在重播的音質、動態(tài)、歌唱性等方面都會有一些改進。
HDCD:1992 年,在普通CD的基礎上,研制開發(fā)了HDCD。HDCD的含意為高精度CD唱片。同年,美國RR唱片公司推出了編號為RR-S3CD的HDCD樣片。 HDCD的主要技術原理是:采用18比特進行錄音。在錄制的過程中,16比特為普通全頻帶數(shù)碼錄音,另外2比特經過高通濾波器等設備專門用于記錄包含有大 量相位信息的高頻與超高頻。然后在編輯、制作母盤時,將全頻帶部分壓縮成為14比特,將相位專用的2比特單獨記錄。然后壓制成HDCD唱片。HDCD唱片 在普通CD機上重放時,只能讀出14比特的全頻帶音頻信號。這時的動態(tài)范圍僅能達到78DB。在具有HDCD解碼功能的CD機上,可以讀出并復合2比特的 相位、高頻信號,增加了播放時的透明度與細致度,音場的寬度同時也會有所改善。HDCD由于采用比特預留的預加重方式制作,雖然與普通CD機有不錯的兼容 性,但不論在何種解碼的工作方式下,都壓縮了動態(tài)。對于動態(tài)不大的錄音來說,清晰度提高了;但對于大動態(tài)的錄音來說,會有一定的損失。再加上HDCD的播 放機是九十年代后期才開始大量上市的;世界上各主要唱片公司對HDCD的支持態(tài)度也不夠大,采用HDCD方式的唱片軟件不夠豐富。HDCD唱片與播放機真 正的普及年代是2000年。在此期間已有多種格式的CD唱片問世,還正式推出了SACD和DVD Audio兩種格式的CD唱片。因此,HDCD唱片的普及具有一種生不逢時的感覺。
DDDD:1993 年,德國DG唱片公司推出了4D錄音格式。CD唱片原來較多只具有3個D,這就是數(shù)字錄音、數(shù)碼母帶和數(shù)字壓片(DDD)。在這其中還有另外三種方式:這 就是模擬錄音、模擬母帶制作、數(shù)碼壓片的AAD方式;模擬錄音、數(shù)碼制作母帶、數(shù)字壓片的ADD方式和數(shù)字錄音、模擬編輯制作母帶、數(shù)字壓片的DAD方 式。4D錄音是在數(shù)字錄音機的前端,增加了話筒用的模擬、數(shù)字轉換器和數(shù)字調音臺。同時采用21比特量化。使原始的動態(tài)記錄范圍達到了118DB。聲音的 細致、甜美程度有了不小的改善。然后以21比特的方式進行母帶編輯制作,較后轉換成16比特進行數(shù)字壓片。4D唱片明顯的播放效果,重播的整體音色厚道 了,細致度提高了。
SACD:SACD 是由飛利浦和索尼共同研制的第二代高密度光碟。SACD的采樣頻率是2.8224MHz,是普通CD采樣頻率的整整64倍,SACD采用的是 DSD(Direct Stream Digital)數(shù)字音頻技術,從頭到尾都是1Bit形態(tài),不需任何轉換。SACD也有兩種形式,一種是純粹的SACD。除了使用專用的播放器材之外,和 任何一種播放器材都不兼容。SACD還有一種復合盤的制作方式。在唱片的下層是SACD,在唱片的上層是普通CD。屬于典型的單面雙層式結構。復合盤的 SACD與普通CD機良好地兼容。ACD的記錄格式有兩種:一種是雙聲道格式,另一種是多聲道(6聲道)格式。SACD的音樂播放效果非常理想:就連復合 后的普通CD,其播放效果也相當好。目前DVD-Audio和SACD唱片的價格很高,專用的播放器材也很貴;對高格式CD的普及產生了較大的阻力。
XRCD:XRCD 也是為音響發(fā)燒友津津樂道的另一種可以出得好音質的CD唱片。XRCD和HDCD較大的不同就是:在重播XRCD版本的CD唱片不需要特殊的CD唱機和解 碼器,目前的CD重播設備均能重放XRCD版本的CD唱片。而且,那CD完美的16bit音頻的音響效果都能夠以較高的境界表現(xiàn)出來,因此受到發(fā)燒的極度 歡迎。但有人稱XRCD為“后CD時代”的“末代皇帝”,主要是由于價格高昂,而且音質更好的DVD Audio和SACD已經出現(xiàn),所以難以普及。為什么會這樣呢?因為XRCD全稱Extended Resolution Compact Disc,就是“擴展解析度CD”,是由日本JVC公司開發(fā)研制出來的獨家技術。使用JVC自身開發(fā)的K2數(shù)碼界面系統(tǒng),包括了Mastering設備、 壓片制造工序、硬件與理論等多方面成果,技術的主要重點是:加強母帶錄音處理及CD唱片的制作,其目的是讓聆聽者聽到更高保真度和更好音質表現(xiàn)的錄音效 果。而且XRCD的錄音處理技術均在目前的CD標準范圍之內。但這就使得其在加工成本上有一個很大的提高,所以不論是JVC自己品牌出的XRCD,還是其 他少數(shù)公司的重新刻錄XRCD發(fā)燒碟,價格都很昂貴,普通發(fā)燒友無法張張都買,只能擇其精品下手。事實上,也正是由于昂貴的因素,大多數(shù)唱片公司都難以支 持XRCD,所以在市面上看到的XRCD品種實在寥寥無幾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