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不是對稱空間-相信多數(shù)人家中的音響室都是非對稱空間,該當何解?請先將喇叭分成軸內與軸外來處理。
首先處理軸內,也就是座位面對左右喇叭高音的這個三角形區(qū)域。
理想上,座位聆聽區(qū)與兩喇叭高音距離必須呈現(xiàn)等腰三角形,如此一來,高音傳遞至兩耳才會等速,等時與等校與等壓?墒牵陨侠硐胧窃谕耆珜ΨQ空間條件才會發(fā)生。

如果貴府空間屬非對稱,則需以「歪打正著」的非對稱方法去作擺位。此時,擺位的目標首重讓左右聲道以「等效」方式傳遞到耳際。至于有無「等時」,不對稱 擺位肯定是非等時。非等時聽起來難道不會有時間差嗎?這涉及人類聽覺心理如何判斷Reverb與Delay效果及其背后時間差在多少容忍值內,人類通常難 以判斷是否為Reverb?超過多少時差后會判斷為Reverb?超過多少后會認為是Delay的機制?在此暫時不多寫,這寫下去,肯定又要寫數(shù)百甚至數(shù) 千字,這不打緊,因為談此話題至少得將一本書的觀念用數(shù)千字寫完,還要讓各位聽得懂,并不容易。
回歸正題,在優(yōu)先致力于左右聲道軸內直接音傳到左右耳必須「等效」的大前提下,請各位記得三大原則:1. 喇叭往聽者移動時,直接音所賦予雙耳的音壓級會越強,效率感越高,高音延伸會越高,低音延伸越越短,反之則反。2. 喇叭往聽者Toe In,除了高音延伸會越高,低音延伸越越短,還會 聽到衰減更少,密度更高的有效帶寬,反之則反。3. 喇叭水平地(即保持同樣Toe In角度并與背墻等距)往聽者反方向外移(離側墻更近)時,兩喇叭軸內聲壓交會區(qū)會越窄,結像會越小,音像密度與重量感會越柔化與軟化;但,越往外拉,在 「兩喇叭一定距離內」,調性會越寬松,空間感越越活生,越接近于現(xiàn)場聽感。但,物極必反,直到某個點后,甚至兩喇叭離側墻過近時,反射音會過大,造成整體 音場蒙混不清,直接音被吞沒。
補充說明,上述 三大原則中,第一點其實與各喇叭廠所提供的「效率」值并不真正實用有關,因為測試效率的條件是在1m/1KHz,但,鮮少廠商會提供其喇叭在2m、3m、 5m距離下聆聽時,以同一功率推動,效率衰減至多少?再者,有些喇叭的設計是高指向,緩衰減,聲音能量足以投射的很遠,讓整個空間前后幾乎等壓;有些這只 能投射很短 (針對客廳需求所設計的喇叭尤其如此),距離遠時,效率會瞬間滾降?傊,喇叭的效率視聆聽距離而有所不同,無論如何,非對稱擺位首重兩耳等效,不管那效 率是多高或多低,重點就是要等效,左右喇叭等校了,聲音畫面的中央伍才能對準。
關于第二點原則,各位也要曉得喇叭廠提供的頻 率響應范圍都是面對喇叭正中央,也就是俗稱In Axis條件下作測試,但鮮少廠家會提供離軸時,如15度角、30度角、45度角使用下,效率衰減-10db、-8dB、-5dB時所聽到的帶寬是多少 呢?這部分就是為什么喇叭作Toe In/Out時會影響音像與各頻率音調的理論基礎。
較后,各位也要曉得一點,喇叭往前或 往后是改變效率為先,頻率為后,Toe In或Toe Out是改變頻率為先,效率為后,但,所謂的效率或頻率的改變并非高中低音各單體都會「等比」改變,多數(shù)狀況都是非等比例與非線性。因此,有些喇叭調整前 后距離,您會發(fā)現(xiàn)只有中音在改變;挪動Toe In角度,卻只有低音在變化。狀況不一而足,但,鮮少是等比方式改變。